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死神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莫笑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领域] [转贴]三国人物简明纵览

 关闭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5-29 01:44:48 | 只看该作者
你17到21楼的言论差点没把我笑死,是没词了还是怎么了?看来你有必要理清一下你那混乱的逻辑思维再来扯淡,把你那些搞笑言论放到琅琊之类的三国论坛去会被人BS到半身不遂的,为了你的生命健康我想我还是有必要开导一下你这个心理年龄太过幼齿的大人

17楼:显然你根本没见识过什么是讨论

18楼:貂蝉这个人并不是不存在的

这是你在14楼说的,和你在18楼说的话反差还挺大

19楼:史书=古书?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这么界定史书的。
这样的一本书你认为里面会有多少的可信度,比起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来,哪个更可信?
编辑贴子这样的东西也能拿来说,只能说你是被逼急了口不择言,你知道我编辑的是什么内容吗?

20楼:完全和我说的东西没有联系。
只问你一句:你会用京剧《打渔杀家》来证明宋江的起义军里有阮小七这个人并且后来改名萧恩做了个打渔的吗?如果你会,而且认为这样的证明法很正常,那我和你无话可说,你随便自娱吧

21楼:典型的逻辑混乱的句子,根本让人无法明白你想说什么。
想说我说的三国志、后汉书就是三国演义?你还是回学校多读几年书吧
三国演义这种以历史为原型的小说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特殊的野史。连这点你都无法理解的话那你也别在这里磨牙了,趁早洗洗睡吧
22
发表于 2006-5-29 02:06: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3
发表于 2006-5-29 02:23:59 | 只看该作者
两位大人!我不得不来说句:点到为止!

讨论还是慢慢讨论吧。

讨论这些历史文学之类的是好事。。

夜深了。明天是星期一。。

大家都早点睡吧。。
24
发表于 2006-5-29 03:17:12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小p孩哈哈。。还不给我老人家住嘴。。

你们要讨论什么?貂禅是不是存在?三国演义是不是野史??
还是什么?把问题给我。今年春节给你们答案,我去研究点正史去。半年时间估计我也能研究出来了。
反正我那工具说多的事,几百本呢。不怕查的。哈哈。有问题就留哦。到时候给你个1000字的报告上来。
25
发表于 2006-5-29 03:26:54 | 只看该作者
人们一提到貂蝉,就会联想起《三国演义》里面那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挑动吕布杀死董卓,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著名的京剧《凤仪亭》选段叙述的就是这段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纪念貂蝉,将她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传说她们分别具有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并围绕她们展开了无数凄美动人的故事。最终,西施与范蠡归隐西湖,老有所终;王昭君出塞,为睦邻邦客死他乡,内蒙草原上至今“青冢”犹存;杨贵妃因兵变被唐明皇赐死于马嵬坡,归宿问题在史书上亦有根据。除貂蝉之外的三大美人都芳魂虽归,青冢犹存,惟独貂蝉生死两茫茫,一缕香魂不知归附于何处。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貂蝉这个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貂蝉其人其事,在正史中并无任何记载。“貂蝉”古语中是指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物,后又指达官贵人。但是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貂蝉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由此可见,貂蝉这个人物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在仔细研读《三国志》以后,或许还能发现一些貂蝉人物原型的事迹。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上董卓确实是被吕布所杀,但是不是因为貂蝉。起初,董、吕二人的关系甚为密切,见《三国志·吕布传》:“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说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董卓这个人性情极为暴躁,做事情只要有一点不如他的心意,他就动则辱骂,甚至拳脚相向。一次,吕布不知因何事惹怒了董卓,董卓二话不说,竟然抄起手戟向吕布扔去。幸亏吕布身手敏捷,闪了过去,但是还要恭敬的站在一旁,堆起笑脸向董卓道歉,就好像没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吕布也是位性情中人,怎能忍受如此羞辱。渐渐地,他越来越厌恶董卓。加之当时吕布与董卓的一名侍女私通,怕被董卓发觉,心里越发不安。终于,吕布在司徒王允、仆射士孙瑞等人的唆使下,刺杀了董卓。
  时人有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殊不知,“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正好是“董卓”二字。董卓竟然丝毫不知自己死期将至,真是死有余辜啊!
  不管貂蝉其人是否真的存在,关于她的传说还在继续。有人说她后来做了关羽的小妾;也有人说她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派人去抓她,貂蝉毅然扑剑而亡;还有人说她在吕布被杀的时候也跟着殉情了。
  更为有趣的是,传说貂蝉的故里在山西忻州,吕布是山西定襄人。当地有民谚:“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其附会大致如此。
  貂蝉一生娇艳,一生谜。香消玉陨,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地遐想了……


参考文献:[西晋] 陈寿撰 <<三国志>> [南朝 宋] 裴松之注

,再送你们点东西。慢慢看哦。。:@
26
发表于 2006-5-29 03:49:16 | 只看该作者
再送你们点东西看哦。。。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人们读到杜甫的这首名诗时,无不为诗中的主人公感到惋惜。的确,诸葛亮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胸怀雄才大略,本想在乱世中能有一番作为,可偏偏只能跟着刘备偏安于西南,至死也没有越过八百里秦川,是天妒英才?还是命中注定?
  人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倒好,来了个“一锅端”,一下子将此二人收为己有。其阵容之豪华,人才之精悍,世之少有。可他在世时尚不能“安天下”,已为憾事!此后只有诸葛亮一人苦撑着这三分之一的江山,虽雄心未泯,励精图治,无奈后主暗弱,自己孤掌难鸣,最后不得不饮恨疆场。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诸葛亮是一条硬汉子。当初,他二十七岁,血气方刚,跟随刘备转战南北,颠沛流离。时而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尚无一句怨言;刘备死后,他身负重托,只身一人,内要辅佐后主,外要抵御强敌。“夙兴夜寐,汗流竟日”,以至于“所啖食不至数升”。如此劳累,他也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铮铮硬汉,难怪他死后数十年,仍为人追思。时诸葛亮子瞻有才,因“蜀人追思亮,咸爱(瞻)其才敏”,每当朝廷有“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可见百姓对诸葛武侯的爱戴有佳,以至于“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诸葛亮是个硬汉,但是再坚强也有悲伤的时候。史载他有两次最为悲伤,一次是在刘备临死托孤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在斩马谡的时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出生在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年青时一直居住在南阳一带。且不说一个山东人是如何跑到湖北去的,单说他少时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再加上身高八尺,容貌甚伟,好一位朗朗君子!平时在农耕之余,他喜欢与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老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交流治学心得。闲暇之时,他还喜欢吟唱《梁父吟》。他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和燕将乐毅,这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两个人相信。诸葛亮读书与其他同窗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的精熟,而是“观其大略”。这样,他对天文地理、兵法战略都非常精通。此外,他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虽身居深山野林,仍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已经具备了“济世之才”,就等着遇明主、建伟业了。
  终于,在友人徐庶的引荐下,诸葛亮认识了刘备。四十七岁的刘备“三顾茅庐”,从此改变了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后二十七年的命运和中国的历史。一见刘备,诸葛亮便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曹操和孙权已经各霸一方,实力强大很难与他们正面抗衡。他顺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待时机,从西、南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以后,思想豁然开朗,大大称赞。二人情好日密,甚至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刘备对此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好一句“犹鱼之有水”!此后,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屡出妙计,先是联合东吴,在赤壁大败了强大的曹操,再是帮助刘备东得荆州、西取益州。没过几年,刘备就从“无立锥之地”的一介草民,摇身变成了“人心所归”的一方霸主。经过汉中之战,刘备更加确立了其西南霸主的地位。这期间虽然经历了不少失败,但基本上还是循着当初的“隆中对”的战略方针进行下去的。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命诸葛亮为丞相。几年内,西蜀在诸葛丞相的苦心经营下,社会安定,国力日盛。谁知这也滋长了刘备争霸天下的野心。222年,他竟不听忠言,以“忿孙权之袭关羽”为名,倾全国之师讨伐东吴,不幸在彝陵大败。眼看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被刘备的一时冲动搞得元气大伤,诸葛亮能不通心吗?
  可最让他感到悲痛的,还是刘备之死。经彝陵大败后,刘备退守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223年5月,刘备自觉不行,急招诸葛亮到榻前,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涕泣不已。
  在诸葛亮看来,正是眼前这位在病榻上的刘皇叔,当初不以自己“卑鄙,猥自枉屈”,把“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提拔成为了一代国相。这知遇之恩,“由是感激”。此后两人历经十六年的风风雨雨,一同为了“匡扶汉室”的理想,并肩战斗。现在,蜀国刚建不久,刘备就要远他而去,生离死别,诸葛亮能不心痛吗?刘备一去,从此身边再也没有像他那样了解,那样礼遇自己的人了,想到这里,心中难免一股凄凉。于是,诸葛亮跪在刘备面前,含泪发誓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是发自内心的承诺,也是对刘备临终最好的安慰!
  一代枭雄就此闭了眼,可留给诸葛亮的却是年幼的后主和衰败的国势。“兴复汉室”之心不死,诸葛亮的努力就不会停止!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诸葛毫无畏惧,仅过四年,他就让蜀国重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繁荣景象。于是乎诸葛亮“治戎讲武,以俟大举”。魏国一日不灭,“奸凶”之心就一日不宁!227年,诸葛亮终于等到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机会了,亲率大军由斜谷出,命赵云、邓芝为偏师,“戎阵齐整”,气势浩荡,一时之间“关中响震”。
  但殊不知,先锋军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致使蜀军在街亭大败。街亭失守,犹汉中咽喉被割。从此蜀军处处受制,不得不铩羽而归。“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大好的形势就这样被活活断送,诸葛丞相能不感到痛心吗?
  然而,更让他感到棘手的是对于马谡的处置。蜀国上下,谁不知道马谡是个人才。其人“器才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因他年轻有为,“视谡犹子,马谡也视诸葛犹父”。可见其二人关系密切。一出祁山时,魏延、吴懿等人都曾反对马谡为先锋,而诸葛亮却“违众拔谡”,对他仍然信任有佳,委以大任。无奈,马谡有负重托,令诸葛大为失望。这回,诸葛亮才明白“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含义,只恨当初不听刘备忠言,以至于自尝恶果。
  错用马谡,可以说是诸葛亮犯下的严重错误。迫于军纪,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同时又杀了李盛、废了黄袭,还把李邈、遣还成都,对于收藏马谡的向朗也“免官还成都“,永不重用。这个教训是惨痛的!就在杀马谡的当天,“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诸葛亮亲自拜祭,并决定“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为此叹道:“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这道理诸葛亮能不清楚嘛!手抚马谡的遗孤,含着热泪,诸葛亮不禁仰天感叹,这难道是上天的捉弄吗?蜀国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参考文献:[西晋] 陈寿撰 <<三国志>> [南朝 宋] 裴松之注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5:24:11 | 只看该作者
再拜下两位......
让这贴沉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死神中文网    

GMT+8, 2024-11-15 19:44 , Processed in 0.1142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